在对安全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往往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例如:
- 新员工进行作业;
- 虽然是老员工,但是,刚刚进行转岗或者休假后刚刚返岗;
- 使用了新的化学药品;
- 一直使用的设备刚刚完成了升级改造。
为了避免相同事故再次发生,人们采用了各种管理方法,其中“3H”管理的方法,就是在日系企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3H”管理
“3H”,在日语中,是3个发音以“H”开头的单词的缩写,描述了刚才提到的容易发生事故的三种情况,即:
- 初めて Hajimete (初次、第一次)
- 変更 Henko (变更,变化了的)
- 久しぶり Hisashiburi (好久,隔了很久)
既然在这三种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为了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就需要对这三个H(初めて、変更、久しぶり)进行管理。
“3H”管理的要点
一般说来,对于“3H”的管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在工作/作业开始前,对“3H”进行确认,看看是否存在问题,并事前制定相应的对策。
- 在工作/作业的过程中,切实地实施事前确定好的安全对策。
“3H”与“4M”的结合
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与我们熟悉的“4M(人、机、材料、方法)”相结合。▼
初めて (第一次) | 変更 (发生了变化) | 久しぶり (隔了好久) | |
人 (Man) | 新员工 | 转岗 | 离岗后再次返岗 |
机器 (Machine) | 新设备 | 修理完毕 改造完毕 | 废弃的设备再次使用 |
材料 (Material) | 新材料 | 材料的厂家进行变更 材料中的含量变化了 | 入库保管了半年的材料 |
方法 (Method) | 新的生产条件 | 变化了的生产条件 | 好久不做的作业 |
当然,识别出“3H”中存在的问题很重要,确定相应的对策同样重要。例如:
- 对于新员工,是否安排了作业前的教育,是否安排了专门的人员在新员工作业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
- 对于那些好久不做的作业,是否事前确定了作业标准,是否有二次确认的管理体制等。
从合规的角度看“3H”
在我们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对“3H”进行着规范: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2015年修订)
在第十二条中规定:加工、制造业等生产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
第十七条中规定:从业人员在本生产经营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当重新接受车间(工段、区、队)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
另外,在《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2017年发布)》中,分别对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职业健康设施的建设进行了规定。